html模版為什麼滴滴、Uber頂著被罵的壓力,也要堅持施行“動態調價”?
本文作者章魚,三節課3.3計劃第二期學員,現任某互聯網公司產品經理。



滴滴出行和Uber這兩個出行領域的行業巨頭,都曾給自己的產品加過這麼一個功能——動態調價。即,當某一區域內空車比叫車人少的時候,系統會對訂單的費用實行動態加價,加價幅度與供需差值成正相關。周邊區域的司機會因為更高的車費而開往此地,空車數量增加,最終供求平衡,加價回落至零。



這套機制可以說是完美地解決瞭司機和乘客的供需問題,但就是這麼一套完美機制,卻在國內外都受到瞭很大的爭議。



一、動態調價的前世今生



曾經阿芙精油、雕爺牛腩、河貍傢的創始人孟醒就曾大肆誇獎動態調價的提出者——Uber,稱其應該拿諾貝爾經濟學獎。



但正如上文所說,這一套完美機制在國內外都受到瞭很大的爭議。比如,之前在巴黎發生瞭恐怖襲擊後,Uber由於沒有及時關閉動態調價而在網絡上廣受非議。在國內,大傢似乎更加不接受動態調價的現象,隨隨便便在網上搜索“滴滴 + 加價”的相關信息,都會有成千上萬條帖子在飆著臟話。



今天我們想站在產品的角度分析一下,動態調價到底為出行行業解決瞭什麼難題?以及,既然這套機制有著這麼大的爭議,為什麼Uber、滴滴台中申請商標代辦還都選擇瞭這種定價模式?



但是在說“動態調價”之前,我覺得大傢有必要先簡單瞭解一下滴滴的商業模式。



二、滴滴的商業模式



外界一直稱滴滴為中國最大的移動出行平臺,而滴滴的平臺屬性又與淘寶很接近:服務提供方並不是滴滴自己,而是千千萬萬在滴滴這個平臺上面註冊的司機,它起到的作用隻是盡可能撮合需求方與供給方達成交易。但和淘寶不同的是,滴滴不像一個平臺一樣會把定價權開放給服務提供者,也就是供給方,而是由平臺統一對定價進行管理。



這種定價模式也是滴滴最為人詬病的一點,無論你在網上搜“滴滴司機收入低”,還是“滴滴越來越貴”,都能聽到同樣量級的聲音。但由於出行領域的需求獨特性,滴滴又不得不選擇這種兩面不討好的商業定價模式。接下來我就來說明一下為什麼滴滴不能選擇成為淘寶一樣的“平臺”。



我這裡簡單畫瞭一張淘寶購物的時間路線圖,它體現瞭我們在一段時間內貨比N傢後,最終在某個店鋪進行交易的時間路徑。







如上圖所示,我們可以說淘寶的需求及“服務”在時間維度上較為穩定。



供給較為穩定:賣傢們基本上常年無休的在坐等“親們”的光臨,寶貝們除瞭全年手指頭都可以數出來的那些個大促銷以外,也很少會出現一下就被搶光的情況。



需求時間窗口較長:淘寶上的購物需求通常不需要即刻達成交易,從需求出現到最終的需求被滿足,可能要經歷相當長的一段時間。例如很多姑娘會把不急需的心心念的寶貝們如數放到購物車,坐等降價再出手。



不受空間限制:淘寶為全線上交易,交易並不會隨著空間的變化而變化,你在任何地點登錄淘寶都可以買到想要的寶貝。



而出行需求和購物需求截然不同,下面是我們使用滴滴叫車時的典型時間線路圖。







經過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出行需求的幾個特點。



需求時間窗口較短:乘客一般會在出門前幾分鐘開始使用滴滴叫車,若短時間內叫不到車就會改乘其它交通方式,畢竟公司打卡不等人……



供給的空間波動較大:出行需求的運力匹配隻能在你周圍2、3公裡的范圍內進行,而車輛都是時刻流動的,導致服務的供給能力會在當前的可交易范圍內不停變化。



綜合來看,若讓“司機 乘客”定價,是很難在這樣小的空間范圍及時間窗口內促成交易的,要麼你還沒挑到合適的車輛眼看就要遲到瞭,要麼挑到瞭人傢已經5公裡開外瞭。



三、動態調價



如果僅僅從用戶角度出發的話,更恰當的應該稱滴滴為出行工具。



這就很有意思瞭,一個“工具”屬性的產品是不是應該時刻保持其可用性呢?如同一個計算器應該時刻保證能計算出正確的結果。我們給滴滴的預期是“幾分鐘之內打到車,準時將我從A點送到B點”,這時候矛盾就產生瞭,因為滴滴並不能永遠保證做到這一點。



既然定價以及交易的撮合規則都是由平臺完全管控的,那如何使用價格杠桿來調整供需,並最終實現其“工具”屬性,就成瞭最大的難題之一。這時候如果從純產品邏輯出發,我們應該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呢?

台灣註冊商標台灣申請商標

我們先試著拋開滴滴這個問題,而從問題的原點出發考慮一下“當資源有限的時候,應該如何做出產品決策呢?”。在不考慮特殊情況下,一般的決策路徑一定是優先滿足“核心用戶”的需求,然後依次滿足“忠實用戶”、“普通用戶”、“潛在用戶”的需求。







順著這個問題思考下去,我們又可以發現另外一個問題:“在出行需求上,好像並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核心用戶以及其他用戶之分。”。因為如果你以普通的使用頻率來考量的話,其實每天都打車的用戶和偶爾打一次車的用戶的需求是相同的,很可能都是“從傢到公司”。



但我們可以嘗試以其他維度來劃分不同的用戶層級,下面我們舉出一些例子就能很好的理解滴滴用戶的層級轉變瞭。







隨著不同場景的轉化,在同一地點叫車的用戶有著截然不同的需求層級。



拋開上圖的例子,我們可以想,在同一個地方叫車的兩個人:一位是送生病的孩子去醫院的母親;一位是下班回傢的上班族。他們的需求層級明顯是不一樣的。



舉個最極端的例子,在暴雨天氣沒辦法在路邊攔車也沒有手段能到達地鐵站,但又必須現在動身趕火車的用戶,就是滴滴最為核心的用戶瞭。



OK,那我們的問題逐漸明朗化瞭,我們要為核心用戶解決的可用性問題可以概括為:“根據需求層級從高到低依次滿足用戶的出行需要”,而動態調價就是能實現這一產品目標的最完美方案。



其一,它自動剔除瞭低層級用戶的打車需求,在交易發起之前就篩選瞭需求層級。



其二,它保證瞭你在想打到車的時候一定可以打到車,這所付出的代價可能是平時價格的N倍,但這完美瞭保證瞭一個工具產品的可用性。



由於動態調價在國內受到瞭極大的非議,之後滴滴逐步在用排隊系統代替動態調價,但這套系統也有幾個顯而易見的問題:



對各層級的用戶需求進行瞭公平對待,僅僅按照進入的先後順序派單,也就是將運力平均散落在用戶之間;



對於上文中所說的核心用戶或者剛需,排隊系統是無法滿足的;



無法刺激司機進入供需極不平衡的區域。



舉個例子,前幾天的北京大雨,拿起手中的滴滴要不是打不到車,要麼就是排隊1小時以上,讓滴滴從一個出行軟件變成瞭一個“除瞭暴雨天之外可用的出行軟件”。



四、總結



其實關於動態調價的爭論一直都沒有停歇過,以上所有的討論都是僅從產品邏輯出發,並不考慮如社會影響等其他因素。



當然,你可以說作為一個產品經理,理所應當要權衡功能的合理程度以及朋友圈刷屏的罵街聲,但其實,能在出行這個復雜領域提出一個這麼優雅的解決方案,我內心還是很佩服Uber的產品經理的。



畢竟,產品人就應該幹些產品的事,其他的就留給公關小姐姐們搞定吧~(完)




6020

作者:章魚來源:三節課(ID:sanjieke01)編輯:Juvae本文作者章魚,三節課3.3計劃第二期學員,現任某互聯網公司產品經理。滴滴出行和Uber這兩個

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

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


arrow
arrow

    mkk088q4u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